「开源之道」

职业自治与文明演化:开源之思的头脑激荡

受益于《大转型》的思考,开源不能脱离了社会而存在,它一定是嵌入在历史、经济和社会中的,当我们关注人们的观念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决策,没有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的,受环境、文化、经验、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看到很多工程师,在破坏开源项目的基础上,只为满足企业的短期考核等情境,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看到他们的窘境:996、711、35岁危机.......

开源与制度变迁:一种文明的机遇问题

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机遇问题,人类的协作又何尝不是了呢?历史的很多因素并不是我们所设想的那样,而是很多种力量的构成。开源并非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所必须的,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自由、民主、独立、透明、共享、发展等主题。我们需要从更为厚重的主题来看待开源文明所需要的制度变迁。

非官方观察:DeepSeek 的开放之路系列之六:制度寄生的未来建设之路

谈现代性,如果你是傅高义先生那样的论述,会被说成是来自西方的外围审视,这带来了尴尬的视角问题。我们在过去的几篇文章里阐述了制度环境下的DeepSeek发展之路,避无可避,我们还是要回到制度的探讨上来,DeepSeek 系列项目该如何描述其背景?

傅高义先生的贡献对于开源之道的提示和警醒

现代性是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主流谈民族复兴的时刻,这其中有着极大的张力,以开源为例,我们究竟是应该去融入已有的开源世界,还是硬生生的再造一个新的可控的天下的一个局部?我想很多人都在尝试,但是这并没有逃离傅高义先生对东亚的毕生研究:质疑、扭曲和再表演。

开源并非技术,而是制度契约:一种制度理论视角下的开源软件生态分析

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幻觉、假象,人需要不断的努力进取,观察、思考、推演,才有可能获得不同视角,不同方法,进一步认识真相,开源被太多的技术、市场、event、商业等等迷惑了我们太多,我们必须采用上游思维,抽丝剥茧,一步步找到开源发生的真相:制度让人们协作生产,也就是说开源是一种现代制度,建立在人类已有的文明之上,正如互联网是建立在物理电缆的基础之上,制度的执行取决于人本身,有法律、文化等意识和知识,后来者可以学习、模仿和演化,这就出现了很多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例如宪政之于日本、中国,民主之于东欧和南美。不否否认的是,开源是超越过去人类的文明制度。

开源的度量指标和商业业务(演讲实录)

这个世界是由观念所塑造的,也就是说经济和社会是由于人们的观念指导下的行动所成就的,开源需要对应的观念,尤其是在和商业模式利益纠缠的情况下,这方面或许我们只看到RedHat在努力,当然也要看决策层的认知。Brian Proffitt 是为数不多的多年都在为开源的价值呼号的布道者,尽管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位记者。

开放之命

技术的发展,一直未曾停止,但是人们似乎总是忘记了开放才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上人们无数次的忽略,将自己置于了被动的状态,从巫术到投票,过去的半个多时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人们也被信息巨头所捆绑,甚至被监控。那么技术这头巨兽,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完成了一次更为伟大的进化,那么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重新审视开源无与伦比创新引擎的法律和经济基础(圆桌讨论)

人类似乎对于综观全局有着某种难以抑制的渴望,希望对开源这件事掌握的清清楚楚。是谁让开源发生的,是谁在维护开源的发展,又是谁不断地让ta投入。很可惜,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任何想获得更多,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是各类summit、conference、meetup等events等终极意义,我们通过交流保持同步!

开源的制度拼图:推荐《Open Source Law, Policy and Practice》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价值高,可能不是说能否读的下去,或者说太过于大部头,来进行判断,回到知识的角度,就是说一本书是否很好的组织了所承载的知识,是否能够解惑。当然,和读者的出发点也有关系:是想要一个手册?还是要一个解释?还是一个描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需要作点文章来判断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