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之道」

在开源的世界里如何应对搭便车者?

有一个非常污名化的词汇,是我都不想在这里打出其真实的汉字,仅用拼音来替代:BaiPiao,在开源的世界里究竟存不存在这个行为?我们该如何界定?拥抱开源是否会被愤世嫉俗者误导,走向另外的一个极端了呢?这其中的陷阱是我们必须要将道理讲清楚的。

拥抱开源真正的要义:那些计算机技术之外的技术

没有开源文化的支撑,企业拥抱开源就是一句口号,就是空谈。为什么这么说呢?需要从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动态性、开放性和进化性来说起,如果仅仅是利用上游的成果,其实也仅仅是利用了开源的副产品——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决定论——而已,真正想利用开源的创新、普适,唯有需要拥抱文化才是获得真经的方式。

开源颂歌;开源的终结等开源之道一周评论 2021 07 20

开放现状:2021 UK 调查报告第二部分;为什么下一个十亿美元企业软件公司将诞生在美国之外;开源许可:谁掌控着权力?Open Source 和Open Core 有啥区别?开源共同体需要更加安全的空间以及行为准则;如何围绕开源构建业务;开源颂歌:再怎么感激开源共同体都不为过;又一天,另外一家几十亿美元开源的公司IPO;开源的终结

开源之道·收入:适兕是如何生存的?

凡事遇到开源相关的聚会,无论是小型聚会,还是大型研讨,很多人都会对我的生存状态表示关心:适兕是如何生存的?通常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极为让我感到不适的话题,但是我依然会尝试回答一番,根据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答复。问的多了,索性写篇文章总结一下,未来也可以帮助我如何更加有效的回答,让彼此都没有被冒犯的感觉。

「开源之书·共读」#38:群体的智慧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另外还有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其中体现的就是群体的力量,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对群体、社会、共同体等抽象表述的理解。对于开源来说,英雄常有,但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成果是属于大众的。那么对于基于共同体的生产方式来说,理解群体智慧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黑客与开源」·「开源之书·共读」在开发者生态大会

图书是一种以文字积淀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阐述的载体,一本书如果不读,那么它就是虚无的存在,对于作者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但是读,就将书再次激活,读者是作者的延伸,读者进而站在作者的肩膀上进行再创作。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当然读者需要建立在众多的沟通之中:和作者、和同是读者、以及读者的读者进行交流。

「开源之书·共读」# 37: 代码自由

人类学家杨美惠在其经典著作《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探讨过生活在恐惧文化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思考和交往的,以及对于思想的交流。同样,著名的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 也对信任的主题做过专著,开源的成功,往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对个体有什么好处?个人该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