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财富:社会生产如何改变市场和自由》(中文版)(在线阅读) 第十章第五节
Sun Jul 28, 2024 | 25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5 分钟 | 作者: Yochai Benkler | 译者: 「开源之道」·适兕
人类共同体和互联网
本章以一个基本问题开始。虽然网络信息经济可能会增强个人的自主性,但它是否也会导致共同体的瓦解?这里的答案部分是经验性的,部分是概念性的。
从经验上看,互联网似乎让我们既吃了蛋糕又保留了它,表面上通过减少相当于油炸面团的社交——电视,来保持我们的(社交)形象。也就是说,我们与我们有机社区的核心成员–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我们也更多地与那些地理上遥远、只是松散关联的人交流,他们可能只分享相对较小的共同兴趣片段,或者只是在生活中有过短暂的相遇。潜在联系的激增造成了与自治背景下的反巴比塔论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有了所有这些可能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联系会有意义吗?主要的答案是,事实上,我们在一个明显的层面上对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关系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过滤: 我们继续使用新的可行通信线路,主要是为了加强和巩固与已有关系–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大多数人使用即时信息的吝啬程度。我们似乎正在使用另一种机制来避免淹没在与不断变化的陌生人进行潜在闲聊的噪音中,那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粘性的联系网络。这种粘性可能是为实现一个人所关心的目标而建立的联系群的功效,就像新兴的同侪生产企业一样。这可能是内部社交互动将社会规范与平台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与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相对稳定关系的途径。网友们并不是在布朗运动的社会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游荡。他们往往聚集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尽管与传统的社区支柱相比,这种关系更为松散,目的也更为有限。
从概念上来讲,答案是:“社区 ”的形象是遥远的田园村庄的摹本,这种形象完全错误地反映了我们作为社会人是如何互动的。 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 – 网络化的个人在松散、重叠、扁平的网状联系中彼此相连。然而这并没有让我们陷入任何的不正常状态。我们是适应良好的网络个体;以那些寻求共同体的人所珍视的方式,当然是以新的、不同的方式去适应良好的社会。与二十世纪那些可行的通信渠道大相径庭的是,互联网开始为我们提供新的方式,让我们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中相互联系。随着我们开始利用这些新功能,我们看到社会规范和软件共同发展,为建立新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更稳定和更丰富的环境,超越了过去我们社会生活的重心。但是要知道这些并没有取代旧有的关系。它们并不标志着人性从根本上转变为无私、具有社会意识的角色。我们仍然是复杂的生命体,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自利的,同时我们还与他人纠缠在一起,他们构成了我们获取意义的环境,也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现在有了与他人互动的新空间。我们有了新的机会来建立持续的有限目的关系、弱关系和中等强度关系,这些关系在为我们提供环境、确定我们身份的来源、潜在的支持来源和人类同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的关系会取代我们更直接关系的中心地位。然而,当我们寻求新的和多样化的方式将自己嵌入与他人的关系中,在较弱的联系中获得效率,并将不同的社会网络组合起来,使我们既能获得稳定的环境,又能在更大程度上摆脱某些社会关系中的等级制和限制性方面的束缚时,它们将提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补充。
参考资料
- 雪莉·特克尔,《虚拟性及其不满:在网络空间中寻找社区》,《美国前景》7号,第24期(1996年);雪莉·特克尔,《屏幕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身份认同》(纽约:西蒙与舒斯特,1995年)。
- Robert Kraut 等人,“互联网悖论:一种降低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的社会技术”,美国心理学家 53(1998):1017-1031。
- Kellogg Foundation 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引用了这种观点的一个相当典型的表述:“电视或其他媒体,如电脑,不再是一种‘电子壁炉’,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做决定或进行讨论。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我的观点是,大多数家庭媒体都在阻碍家人团聚。” Christopher Lee 等人,《评估信息和通信技术:平衡方法的视角》,Kellogg Foundation报告(2001 年 12 月 17 日),http://www.si.umich.edu/pne/kellogg/013.html。
- Norman H. Nie 和 Lutz Ebring,《互联网与社会:初步报告》,斯坦福社会量化研究中心,2000 年 2 月 17 日,第 15 页(新闻稿),http://www.pkp.ubc.ca/bctf/Stanford_Report.pdf。
- 同上., 42-43, tables CH-WFAM, CH-WFRN.
- 请参阅 John Markoff 和 A. Newer 的《互联网研究中出现了更加孤独的人群》,《纽约时报》,2000 年 2 月 16 日,A 部分,第 1 页,第 1 栏。
- Nie and Ebring, “Internet and Society,” 19.
- Amitai Etzioni,《辩论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与世界联系》,《公共观点》第 11 期(2000 年 5 月/6 月):42,也可在 http://www.gwu.edu/~ccps/etzioni/A273.html 上查阅。
- 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Networked Society 2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0). 中文版:《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之《网络社会的崛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Barry Wellman et al., “The Social Afforda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8, no. 3 (April 2003).
- Robert Kraut et al.,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 no. 1 (2002): 49.
- Keith Hampton and Barry Wellman, “Neighboring in Netville: How the Internet Supports Community and Social Capital in a Wired Suburb,” City & Community 2, no. 4 (December 2003): 277.
- Gustavo S. Mesch and Yael Levanon, “Community Networking and Locally-Based Social Ties in Two Suburban Localities,” City & Community 2, no. 4 (December 2003): 335.
- Useful surveys include: Paul DiMaggio et al.,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2001): 307-336; Robyn B. Driskell and Larry Lyon, “Are Virtual Communities True Communities?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ty,” City & Community 1, no. 4 (December 2002): 349; James E. Katz and Ronald E. Ric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nternet Use: Access, Involvement, Interac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
- Barry Wellman,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Science 293, issue 5537 (September 2001): 2031.
- Jeffery I. Cole et al., “The UCLA Internet Report: 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 Year Three” (UCLA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Policy, January 2003), 33, 55, 62, http://www.ccp.ucla.edu/pdf/UCLA-Internet-Report-Year-Three.pdf .
- Pew Internet and Daily Life Project (August 11, 2004),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pewinternet.org/PPF/r/131/report_display.asp .
- See Barry Wellman, “The Social Afforda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8, no. 3 (April 2003); Gustavo S. Mesch and Yael Levanon, “Community Networking and Locally-Based Social Ties in Two Suburban Localities, City & Community 2, no. 4 (December 2003): 335.
- Barry Wellman, “The Social Affordances of the Internet.”
- 对伊藤本人以及其他研究日本科技青年文化的学者的作品的评论,请参阅伊藤美津子的《手机、日本青年和社会联系的重新取代》,即将发表在《移动通信:社会领域的重新谈判》中,由 Rich Ling 和 P. Pedersen 编辑(纽约:Springer,2005 年)。
- Dana M. Boyd, “Friendster and Publicly Articulated Social Networking,”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and Computing Systems (CHI 2004) (Vienna: ACM, April 24-29, 2004).
- James W. Carrey ,《 作为文化的传播 :“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1
- Clay Shirky, “A Group Is Its Own Worst Enemy,” published first in Networks, Economics and Culture mailing list July 1,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