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之史」系列之六/七:开源的发展镶嵌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之中

开源本身的文化固然可贵,但是这毕竟是现代社会中极少数的一个群体采用了一种看似可以的方法,从人数的占比,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来看,显得微不足道,当我们面对探索太空、破解基因、利用RNA、气候变化等更大的难题的时候才会发现,开源是镶嵌于其中的,而文化不过是众多文化中一种罢了,不是计算机革命,根本就不显山不露水。

Fri Sep 2, 2022 | 37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8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说起

在开源的世界里,有一个词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 burnout [1],每次它出现的时候,总是带给人们更多的焦虑,与感慨世风日下,尤其是时不时出现的“删库跑路”现象,然后就会有唱衰开源的论调出现。当然,这也是在商业和社会中最为忌讳的事情,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开源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一直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质疑开源的开发方法,连闭源起家的微软早在1998年就高度评价开源方式的先进[2]。但是,若是谈及如何让项目能够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商业手段,还是接受赞助,或者是其它,尽管目前来说有了不错的案例,但是心存疑虑者、犹豫不决者仍然居多,毕竟看似不设壁垒的做法,想从人性中占便宜的天性中获得回报,确实是不太聪明的做法。

能够让开发者在解决生活必需之余,进行创造性活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人才能开发项目,方能够让项目持续的推进。毫无疑问,以售卖用户许可授权的方式,闭源软件赢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开源软件的项目的可持续不断的被提及,而大多数时候,项目的维护者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因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往往不仅无法获得回报,还被来自互联网用户无底线的索取。

是的,投入开源项目的开发者如何赚钱是一个永远吸引人眼球的话题。但是,话说回来,做开源的开发者是真的只是想以开源的方式去做事,这不是个体的事情,而是一整个文化和氛围的事情。从社会分工论[3]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将所有的重担落在开发者/工程师自身,而应该有其它领域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来将项目持续的做下去,一如Linux 基金会雇佣了Linux创始人和安全专家一样。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何不食肉糜”式的说教,开发者为何不去做其它能够养家糊口的事情,而偏偏去做没有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事,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话题,我们可能会去评估某个人要写的程序,但毕竟不是作者本人,理解起来还是颇为困难的,如果按照现有的衡量和考核去做的话,势必就扼杀了创新,那么社会是否需要开一个口子,让那些愿意为事业献身的人能够衣食无忧的去安心的做好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了呢?尤其是所有人都受益于他们的项目。

这样我们就可以跳出开发者的视角,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来看看那些文化对于开源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法律经济秩序 —— 知识财产法的重要护航

软件是一种知识的产物,而且是非常具有独特性,将知识作为财产售卖或交易,需要制度的约束,以及价格的制定等,软件从计算机硬件独立出来之后,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来用户许可授权这样的模式,那么无论是开源项目还是闭源项目,前提都是要承认和执行这样授权的合理性[4]。经历了非常多的法律之战,终于软件的商品化赢得了市场的一席之地[5]。

但是,如果一种文化,对于知识财产不够尊重,侵权或非法使用,那么就无法建立相应的法律经济秩序,也就是说在盗版横行的世界,是无法产生任何的商业交易的,对于软件来说,无论是源代码是否开放,都并非是软件定价的关键本质。计算机的出现,让复制变得易如反掌,而驱动复制的也是软件本身,那么在知识财产法的框架下,需要重新评估软件的价值以及为了交易而进行定价。

承认了软件的价值之后,然后再探讨源代码开放的各种意义:法律、成本、伦理、社会秩序等等,在源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复制不再具有经济意义的时候,服务、培训、定制、时间、债务等就成为了开源软件的主要收入方式,而这些方式都需要在一个尊重和执行知识财产法的形式下方能有现实意义。

而这需要从观念和价值观入手,然后基于此而开发商业合同,将购买授权使用费转为按需订阅的采购方案才能顺利的施行。

开源许可所折射出来的观念

我们将视角暂时回到开源的许可上来,在本书的开源许可的演变部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毋宁说这些条款是仿照版权、合同等法律意义上的模仿,不如说是一种数字化世界的观念,这些许可的条款甚至有点教条,让我们做一个遵纪守法、自尊自爱的现代公民,自己撰写的程序,不仅允许他人修改,也鼓励他人发布自己的版本,只要承诺能够让开源继续传递下去就行。

观念不是法律,但要强于法律,因为它决定了人的行动,作为外在的一种表达和传递,许可是文化上的显性呈现,这是成为社会知识的必要步骤。

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 商业之外的资助与捐赠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商业并不能也不该是开源唯一的来源[6],开源本应是设身处地,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去寻求各种让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社会捐赠、企业赞助、政府补贴、国家基金等等。

这个前提一定是开源软件项目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在遇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时候,才去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艺术家的各种故事,为了做出自己的作品,举债都要完成,然后再考虑接下来怎么走。开源世界里的这样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的,拙著《开源之迷》[7]里讲述了一些个故事,有的是个体,如Linus Torvalds,在遭遇到生存危机后,社会的力量会资助他,让他能够继续开发和维护Kernel,其中有上市公司的期权,也有非营利机构的雇佣;有的是项目共同体,如Debian再遭遇资源匮乏时,注册了公共领域软件(SPI)机构,专门用于接受捐赠[8];有的是商业公司,如Cygnus,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获得持续性。

没有资源,开源将无法进行,而这些资源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撑,当然这是一种各方都受益的情况下的可行的情况,一个企业因为资助开源项目而受益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局面,而不是因为做看客使用开源项目而受损,这是最糟心的局面,也是暴露社会不够完善的情况。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晚年的著作始终在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9],没有社会意识的企业,一门心思的专营,历史告诉我们,通常走不了多远。需要制度的倡导,让开源项目的资源获取更加的多元化。

社会的反思

人类社会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复杂到令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思考的地步,只希望简单的得出一个终极的结论:

  • 开源不可行!
  • 开源根本就行不通!
  • 开源太难了!
  • 太傻了,竟然还有人做开源!
  • 开源就是用来骗人的
  • 开源就是做宣传、做市场的

每当看到这些断言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考虑的人的观念和基本立场。人是否从自身出发去思考过开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一个人认为社会是弱肉强食,必须强取豪夺才是运行的逻辑,什么法律、规则、规范、许可统统都是摆设,那么也就造就了某种环境下的开源寸步难行。这也就引出了本文的重点,开源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社会的整体文化环境:

  • 对于创新的鼓励和倡导
  • 自尊自爱,遵纪守法
  • 尊重知识,了解版权的意义
  • 体会他人,积极鼓励
  • 监管严厉
  • 尊重他人劳动,支持第三产业
  • 灵活合同签署,订阅服务的政策支持

有些价值观的缺失,就是直接导致项目无法获得资源,甚至会出现本文开始的时候的 burnout 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说,开源的发展是文明的体现,这里更多的相互尊重和自我约束,而这个是相当苛刻的,是违背人性的,文化之外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因素:制度、道德、规范、教育、伦理等诸多内容共同去实现。

跳出椰壳去试探

经典人类学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的回忆录[10]中将自己比喻为一只试图跳出椰壳碗外的青蛙,笔者这里也获得了相当的灵感,据说青蛙在椰壳碗里的时候,认为这只碗就是世界,我们在从事软件相关,或者是任何的劳动,不应也不该将所有的事情都聚焦于周边的小环境和范围,而是要跳出这个环境去看待世界,开源文化并非世界的全部,而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我们不跳出这个“椰壳”,那么就无法看清楚开源本身,一个大的社会文化是否能够让开源文化正常的生长与发展,和开源文化本身的发展同样重要,相互和谐,彼此成就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opensourceway.org/ ,最后访问时间:2022-09-02
  2. https://www.gnu.org/software/fsfe/projects/ms-vs-eu/halloween1.html ,最后访问时间:2022-09-02
  3. 《社会分工论》, [法] 埃米尔·涂尔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
  4. http://digital-law-online.info/lpdi1.0/treatise19.html ,最后访问时间:2022-09-02
  5. 《Ruling the Waves:From the Compass to the Internet, a History of Business and Politics along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Debora L. Spar,Harvest Books,2003-07
  6.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商务印书馆,2013-1
  7. 《开源之迷》,适兕,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02
  8. Debian 为什么没有成立非营利基金会? https://opensourceway.community/posts/foundation_introduce/how-debian-growing-without-foundation/ ,最后访问时间:2022-09-06
  9. 《彼得德鲁克全集》,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椰壳碗外的人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

关于作者

「发现开源三部曲」(《开源之迷》已出版,《开源之道》《开源之思》撰写中。)作者,「开源之道:致力于开源相关思想、知识和价值的探究、推动」主创,Linux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2022年度团队主席),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个人开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