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帽商业模式最初的灵感来源
Sun Dec 25, 2016 | 50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10 分钟 | |
自由软件运动,和其它社会运动类似:一群具有远见的精英,意识到了被某种强大力量所控制,继而开启革命的旅程,最后将大众解放。
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同样的路数。精英们不再想让自己继续被大英帝国所奴役,他们渴望独立与自由,于是开始组建自己的政府、军队,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革命者的方法看起来有些混乱和简单粗暴,但这并不能妨碍其最后的成功。这和自由软件运动几乎是同出一辙。
自由软件运动对于今天的企业组织影响是至为深远的,无论它属于那一个行业。
以下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说。
自由软件运动、Linux的历史
回顾自由软件运动,得将时间扳回到 1968年,那一年,是 Unix 操作系统的诞生之年,那一年,留着长发、蓄着大胡子、戴着厚厚的眼镜片的 Ken Thompson 缔造了Unix。
Thompson 在撰写Unix 的时候,还在为Bell实验室工作,所以在整个70年代都是由Bell实验室来分发Unix的源代码的,那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实验室、大学、和计算机科学家都在为 Unix 贡献代码。Unix 曾经是“自由的”软件,任何组织需要都是可以采用的。
到1979年Bell实验室归 AT&T 所有了,将Unix申明为其版权所有,人们若要访问源代码的话,就需要付费给 AT&T。
程序员们开始不乐意了,Unix 曾经是他们协作的成果,他们认为至少Unix应该对他们保持“免费”和可获取,毕竟他们帮助了Unix的成长和发展。
这时,英雄出现了。来自 MIT 的研究员 Richard Stallman 站了出来,这是一名具有嬉皮士风格的人,触动他的是他和同事索要打印机驱动程序的源代码时遭到了拒绝,他认为软件应该是自由的,从那以后,Stallman将自由软件的理念发展成为了自己的使命,也成了这一运动的领军人物。在1985年更是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地点设在波士顿,活动至今。
Stallman 和其他程序员开始撰写代码用来替代 Unix,这些项目称之为“GNU”(即“GNU is not Unix”的简称),他们分发的项目使用“copyleft”——和“copyright”对着干的用词。Copyleft 鼓励用户去更改现有的代码,并可以公开的保留,来自全世界的计算机开发者协作来开发GNU和其它自由软件项目。
商业软件公司,诸如微软、IBM也开发了自己的商用操作系统来和Unix竞争。但是这些操作系统并不提供让用户能够自己修改,而且也不会让用户去自行进行构建版本。
在整个80年代,自由软件开发者们不懈的努力去开发一个更好的操作系统,但是一直都缺少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统一的内核”,内核是管理硬件设备和为应用程序提供良好接口的关键核心程序。
在1991年因为一个个人的项目才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仅仅只有21岁的芬兰籍大学生——Linus Torvalds,创立了内核的项目,随后他以GPL协议发布了源代码,并命名为“Linux”,开发者们开始将内核和已有的GNU项目融合起来,这就是现在我们一直沿用的Linux操作系统,完整的名称应是:GNU/Linux。
从那以后,Linux的开发成爆发式的增长,(Under the radar也是红帽联合创始人Bob Young出版的书籍。)一些极客和电脑发烧友开始对他情有独钟,他们通过解决彼此的问题而一起协作,举例来说,大学的教授为了完成研究而协作编程,可有效降低成本,他们通过创建新的程序和修复漏洞来改进Linux。
一些早期的Linux开发者来自于哪些大公司,但是他们的上司却对他们的这些工作视而不见,偶尔也会有一些颇有经济头脑的高管注意到“自由软件”,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Linux完全是陌生的,过于深奥和难于理解。通常他们认为仅仅是“研究和开发”罢了,完全视而不见。
发现洞见
1992年,那时还很不起眼的创业者 Bob Young 卖掉了电脑业务,开始发行杂志《Linux Journal》,Bob 并不会撰写程序,但是在当时,他是少数意识到 Linux 的快速发展而会带来商机的人之一。
Bob 谈道:“当时,那些在加州大型杂志社工作的人们完全忽视Linux的存在,在今天看来,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点,一如我在92年看到Linux时想到的‘这就是方向’”。
Bob 以为那些为 Linux 作贡献的程序员们是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公司受益的。
Bob 继续谈到“当我问到这些开发者们,这些自由软件是如何生产的,他们通常会这么回到‘你知道,这些都来自与工程师们自身的需要和技能展现。’”
太好了,这点得感谢卡尔马克思。
“我认为,‘协作模式不生效,我们所有人都是利他主义的,这一点是我们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跨企业用户来部署复杂的技术的话,利他主义是行不通的。’”Bob 谈道,“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的激励法则,他们需要知道自己1-800个数字背后是部署了什么,如果人们要继续工作的话公司还要付钱给他们。” 你要知道,Linux、GNU的背后是没有任何公司为这些人们付费的。
“所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在92年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次干翻IBM的 OS 2、微软的Windows NT、或者是其它商业的Unix的绝佳机会! ” Bob 如此说道“我想这将会是一次非常好的试验旅程,一次让这些Hacker找到乐趣的事情,毕竟微软刚刚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
但是商业的软件开发商能对Linux做什么?还没有人知道答案,正如当年革命者们对于英国君主制的困境一样。
商用的软件开发者的商业模式都是将他们的代码牢牢的看紧,这些保守的价值观导致这些公司的创新者们非常的被动,所以他们的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忽略Linux的存在,也没有觉得受到什么威胁,他们都在忙着构建属于自己的专属操作系统。
Bob 被 Linux 和 “自由软件运动” 上升的势头彻底惊到了。
Bob继续回忆道:“在92年到94年间,自由软件并没有消失,相反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使用它,我当时就想,‘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样的现象并不符合我的世界观。’而且和我聊过的所有工程师都没有就自由软件的商业模式有任何的想法,如果找不到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商业上的成功。”
Bob 日渐震惊于 Linux的普及和强大的持续能力。
Bob 继续回忆道:“我决定要做些什么了,Linux本身的发展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而且还让我重新认识到利他主义是可行的(尽管我不愿意承认它),就觉得这里有一些东西要发生,而这完全是工程师们无法理解的。”
为了解决这个让Bob进退维谷的难题,Bob觉得自己亲自找寻这些Linux专家来问问,希望能够找到答案:为什么Linux的程序员们不去申请专利?不去兜售他们的代码?为什么不将Linux这样的技术公司资本化运作?
Bob 的其中一站是位于马里兰州 GreenBelt 的戈达德太空飞行实验室,其中一属于 NASA 的研究机构开始安装Linux。就是这趟旅行给了 Bob 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创建红帽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的最初来源。
戈达德在当时对于Linux做了很大一个改变,使用价值$40,000的PC服务器来替代三年前花了500美金购买的超级计算机,让这些PC服务器运行的就是Linux操作系统,Bob访问了在此工作的一名程序员,一名曾为Linux撰写了以太网驱动的开发者,这名开发者本来是打算在戈达德的项目中使用这些代码的,但是他同时也以free的方式将代码上传到了社区,供人们公开使用。Bob想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Bob 向这名程序员的经理 Tom Sterling 问道:“你为什么会花钱开发这些复杂的以太网驱动?还不去售卖它们?”
Tom 解释道:“我们只是作为回报提交了以太网驱动而已,要知道,我们获得整个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我们可以将之安装到任何机器上,我可以自由的做任何事情。”
Bob 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不让Linux运行在哪些大型机上?就我所知,太阳微系统公司是非常乐意给你源代码的,如果你愿意在他们的系统上开发的话。”
Tom 接着解释道:“你说到没错,我也可以和太阳微系统公司索取源代码,但是如果我这么做了的话,我就得和我的律师商讨并查找,哪些代码我可以动,哪些不可以。如果我使用Linux的话,其许可证允许做我任何想做的事情。”
Tom 的回答,解决了 Bob 困惑已久的问题: 控制权才是用户的真正关心的,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功能。
“所以说,Tom使用linux并不是因为Linux更好,或者是更便宜,或是运行的更快,” Bob 补充道。“他使用Linux是因为Linux能够让他获得控制的权力,而且他还找不到任何的替代品,无论是从IBM,还是微软,还是Sun,亦或是苹果,没有一家商业公司可以给予他这样的好处!我是一名销售!我从来卖的不是功能,我卖的就是好处!正好Tom说出了其中的精髓,Linux具备其他任何厂家都无法提供的好处——控制!所以,自从那次旅行之后,我找到了灵感!”
在1994年,Linux 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至少作为可管理的操作系统来讲是如此,那些专有软件公司仍对它视而不见,认为它仍处于研发状态,所以这些大的软件公司并不认为Linux能够威胁到他们。但是Linux默默的在壮大自己,1995年的装机量增加到150万台,要知道在1993年才只有10万台。
回顾整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开始采用开源解决方案了,终于打开了局面,越走越顺!要知道这是多年以来坚持的结果,若是其中没有采用开放式的心态、创造性的思维,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
从这个故事能够学到的
以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的全部了,以下则是你的企业可以学到的内容:
- 拥有好的想法,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慢慢实现,彼此协作来开发软件、相互修复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习以为常了,但是直到90年代,才渐渐的有几家公司开始考虑盈利,你的公司是否要参与这样的“慢火候炖菜”了呢?如果他们在蜗牛般的爬行,请不要放弃;相反,要表现出巨大无比的耐心。
- 请试着去接受下一次浪潮,而不是去对抗它的到来,开放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那么下一次的潮流将会是什么?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会鼓励推动下一次浪潮,通过将人性化的内容记入考核:消费模式、技术趋势、心理动力学等,那些能够胜出的战略都是顺其自然的,且要保持倾听,保持警觉,以及平衡。这是常识,这也是实践中得来的。
- 大公司有转型困难的弊病,回顾一下那些大的公司,其实都意识到了开源软件运动的益处,无论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还是90年代。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你的企业意识到了下一波浪潮了吗?会从中获益吗?
- 少数的有创造力和想法的人就可以做出大的变革,要知道,在开源运动中有成千上万的贡献者,但是贡献最多的是那些拥有开放头脑和天才类的人。你所在的组织是否有像Richard Stallman这样的开放头脑和天才级的人物?你会如何支持他来改进你的企业?
- 询问对的问题,Bob Young 是一名典型的倾听者,他能够深入到看到行业内部的优势,这还得归功于他本身并没有过于接近这个行业——这让他能够从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事情。Bob 认识到认真倾听客户是开源之所以成功的关键,Bob 谈论道:“我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我通过 Goddard 的 Thomas Sterling, 非常清楚的看到了开源的益处,那些在 Oracle、太阳微系统公司、微软或其他公司工作的人是不会发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提问。”
- 发现你的竞争优势,大多数的公司都在推广自己产品的功能,而不是益处,而后者恰恰是人们真正所关心的。你所在的公司能够提供的益处是什么?是控制权吗?还是可以节省时间?
关于作者
Bobby Martin 是畅销书曲棍球原则:创业成功的4个关键阶段的作者,热衷于撰写创业及其历史,曾经创建了公司 First Research(销售情报的领导者),并将之成功的出售给了财富500强公司——Dun & Bradstreet,正是这样的经历,让Martin 拥有了创业公司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个阶段的经验。其目前是Vertical IQ公司的主席和联合创始人,Vertical IQ是一家为银行提供营销洞见的公司,同时Martin还是一名天使投资人,也同时在多家创业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其中包括: Local Eye Site, Boardroom Insiders, MyLifeSite, Sageworks, VitalPlan, Myxx 以及 etailinsights。
Martin的推特账号是:@Bobbyhsp
本文由作者Bobby Martin 发表在Opensource.com上:What the history of open source teaches us about strategic advantage。经授权,在开源之道翻译共享。本文在Creative Commons BY-SA 4.0许可证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