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开源有需求?

开源为什么能够存活到今天?如果它失去活力的话,无人问津的话,它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那么是什么魅力让它能够走到今天了呢?人们为何会前仆后继的为开源注入活力,添加新的能量,使之不仅存活,还在壮大之中。那么问题来了:谁会对开源有真实的需求?尤其是愿意付费的

Mon Mar 21, 2022 | 45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9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 |

缘由

《开源之迷》写作完成,出版发行之后,叫好声不断,销量也不错,但是并没有意料中那么的大卖(从布道的角度讲,笔者内心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读到的),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反思,自认为花了蛮足的功夫去诚意撰写的开源的描述作品,为什么连自己的一度圈子都出不去?

这不由得让我怀疑人生~ 不是开源都成了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了吗?不是天天有人说中国的开源人才稀缺的吗?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市场这么大,开源占据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为什么我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为什么在被采访的时候总是责怪我全身心投入开源?我为什么不去找一家公司上班了呢?诺大一中国,为什么开源和男足一样,在世界上毫无影响力?

那么我就不仅扪心自问起来,天天被人们言必称开源的,为何对解释开源真实的内容毫无兴致了呢?哪些所谓的拥抱开源的公司,为何仍然在抱怨人们不理解开源了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开源专家,《开源之迷》却成了本土第一部讲述开源文化和全面描述开源的著作?

百思不得其解~ 只好继续追溯,开源是被人们所需要的吗? 不是的话,就完全成了我一个人的自嗨,这也就是说我是个不负责任的家庭成员,我的路不应该如此走下去。是的话,谁又对开源有需要也有求索的意愿了呢?

于是,我将自己所遭遇的事情,综合实际的市场,以及各种现状,将这件事情按照自己的视角捋一捋。

发展的底座:个人的需求

我们无法去凭空的捏造需求,开源这件事情,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需求,也拥有完全不同的视角。作为一名个体,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些主观的感受之类的,绝大多数人是符合马斯洛的金字塔式的需求分类的,只有极少数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才略过底层的需求而追求高层次的需求的。

显然,开源的共同体是没有直接发薪水来完成这个事情的,有一些重要的项目,会获得企业雇佣全职/兼职员工来进行支持的,那么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人们选择开源,是无法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的。而且想要在开源项目中获得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也就是说无法像传统的教育、培训路线一样直接获得,而且是不确定性更多一些。

在这里人们经常犯的错误是,从结果倒推,也就是说本来在企业已经获得了位置的人,然后说开源是开发者的理想锻炼之地,抱着这样的逻辑的人还会为年轻人承诺几乎不会实现的小概率现象——通过开源成功。

开源共同体的天然脆弱性,没有规训,没有惩罚,没有约束,有的只是对不可靠的人性的假设——人是追寻平等、自由意志的,显然这并非人的本性所致,而是社会的规训和文化的认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加入开源、亲力亲为、拥抱开源、领导开源是需要极大的克制、意志力和虚构的能力的,而且还需要有耐心和长期主义者,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始终对人性良善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开源共同体是建立在稳定的政治基础、和蔼的家庭生活、高尚的学术团体、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上的奢侈品。可能人人都向往,但是无法克服自身的欲望,以及无法让周边的人也遵循同样的方式,最后的财产分配也是很大的难题,实现的难度异常之高。

针对个人而言,开源并非刚需,人生有很多的选择。

伦理的需要

黑客伦理告诉人们,信息应该无条件被享用,计算机运行的都是信息,所以任何的封装都是罪恶。

无论伦理多么的高尚,如果遇到金钱的诱惑,大多会退而求其次,只有少数的坚定分子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坚守,其实这少部分人对于开源的需要犹如是生命之所必须。

大部分人会选择妥协,尤其是面对信息/认知不对称性,选择一种坐享其成的周而复始的回报,是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动力之一。

所以,伦理的坚守,非主流,甚至连亚文化都算不上。

学习与交流

人类的技艺是需要被传授和继承的,否则就面临失传的危险,也就是说一款软件项目,如果不能做到开放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过一阵子之后,尤其是当初的工程师们衰老之后,后继无人是技术失传,甚至是无法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开源项目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此了,任何人都可以无条件的进行学习、修改、再分发。在共同体内还有前辈指导和同行交流,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更加的高效了。

对于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开源项目是最佳的学习知识和经验的地方,而这也是传统的技术培训转而传授开源的知识还能赚到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庞大的二、三本、大专院校,利用开源的知识进行再训,简直是太美。虽然他们不会教授共同体的文化等软技能,但是硬核的Linux开发、Android 开发、前端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具体的技术掌握是相当受企业欢迎的。

我在过去的几年认为开源最重要的不是硬核技术,现在看起来是错的,是心中有辫子存在的缘故,法律、沟通等软技能,本土的人们不必学,也没必要学,除非他们是想做领导者。对于一个无志于做领导者的人,是叫不醒的,很多人都是一副被投喂的角色,非常的享受。这一点上,我错误的对身边的人做了判断和估计,我以为人们会很要强,要在世界立足,发明创新,引领全球,其实不是的,大多数人想的竟然是吃老外现成的占便宜就好了,只到不让占为止。至少目前看来我的做法和思考是建立在错误的判断之上的,从不受欢迎的程度上可以很明确的证明这一点。

几乎绝大多数的当下的技术栈,开源占了主流,开源技术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向。

工程的需要

开源的工程学是有着非常之大的优势的,所有的信息都公开,所有的流程所有人都看得到,将沟通成本降低到最低,这在大型工程中是保障成功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分工明确,但是整体系统未知的情况下。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后来者加入这个情况而言,或者是招聘新人而言,这仍然是工程中耗费最大的一笔费用。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思考,开源是蛮不错的方式,尤其是在沟通共同体非常成功的情况下,会较少项目的风险,减少上市的时间,尤其是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成本。

遵守法律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运转,底层依仗的就是法律:从安全的刑法,到界定权利的知识财产。

开源项目以许可证被识别,以卓越的技术匠艺和开放的参与而赢得工程师的青睐,那么为了快速的完成上市,或者是加速创新,给自己的项目引入开源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

那么为了减少技术债务的Upstream First 策略也好,还是遵守开源许可证的互惠性也罢,总而言之,需要按照开源项目的法则行事。

如果我们论及商业的话,商业是有很多先决条件的,尤其是诚信! 如果一家商业公司在利用开源方面,连开源的许可协议都难以遵守,那么谁还敢和这家公司做生意?

不过这个至关重要的开源成功的前提,在本土却遭遇了重大的难题。在“窃书为雅罪”的历史包袱之下,哪些专有的软件使用了强大的加密和防拷贝技术都无视,更加不用提及开源这种毫无防备的情况了。在本土连商业公司都无法推行的事情,其它路径更是微乎其微了。这个时候,唯有寄希望于那些有志于全球化,有意去欧洲、美洲等严格遵守知识财产的地方,这样的需求才会被正视。

研究的需要

开源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有无数个项目和共同体一直在发展着,也是构成现代数字化世界的基石,和互联网、万维网的发展几乎是保持同步的状态。关于开源的现象和本质,有很多违背传统认知的情况,这引得众多学科的学者们竞相研究:

  • 经济学解释
  • 工程学
  • 心理动机
  • 企业管理
  • 知识财产法
  • 社会组织
  • 政治分配
  • 文化构成

当然,也是硕果累累,各种学术论文和书籍也积攒了不少。当然,这部分隶属于科学共同体的范畴,这些仅仅是他们众多课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企业战略(平台)的需要

商业公司拥抱开源也是为了它的主要目的:赢利,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将技术开源或支持开源,进而获得更多市场的战略举措:

  • Netscape 开源,后来成就firefox
  • Sun 开源 Java
  • IBM 拥抱Linux和Httpd
  • Microsoft 开源.NET和VSCode
  • Google 开源Android 和Kubernetes、go、Chromium、Tensorflow
  • VMware 收购Spring
  • Ctrix 收购Xen、CloudStack
  • Intel 支持Linux、OpenStack、Hadoop
  • ……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经济解释要么互补,要么平台型,大多是偏底层,针对特定的人群而定的商业战略。

通过另辟蹊径的商业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从业人员认知的提高,有很多公司以开源项目为基石,进而提供商业化的服务,尤其是近几年云计算发展以来,这方面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而且颇有上升的趋势:

  • RedHat
  • hashicorp
  • Databricks
  • ……

这些公司的承担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前期的生存和制造护城河主要靠资本输血,随时又可能被任何的IT巨头吞噬掉。这些公司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的依赖于共同体,共同体既是他们的源头,也是他们赖以营利的基础。当然在开辟更多市场上,也是非常的有特色。

以开源项目作为商业创业,当然对开源有着非同一般的需求,但是,在后期也有走向开源的反面,售卖专有的用户授权成了鲜明的标志,对开源显然是过河拆桥的举动,对开源的背叛者显然对开源没有需求。

产业的需要

从宏观的视角看,产业才是更大的棋,我国在光伏电、液晶电视、工业制造生产线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出很强的经济动力。

想到 IT 产业,我们大多数时候想到的是,美国的硅谷、西雅图这些地方,即使是开源,大多想到的是欧美的中立非营利基金会,如RISC-V、Eclipse、Apache、Linux、Perl、Python、LLVM、FSF、CNCF、OIF等关于芯片、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云计算等领域。覆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和组织。

互联网作为人类所拓展的新的空间,改变了过去世界很多事情,如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亲友的联系/沟通方式、出行、现金与支付、购物的习惯等等,毫无疑问,本土也通过互联网获益很多,但是对于互联网本身以及和互联网相依赖的开源,没有什么话语权和影响力,甚至是自我竖起高墙而阻断了开放和交流。IETF、Wi-Fi等等标准的构建,也是开源的前身。

产业的考量有很多,已经远远超出笔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但是,从软件来讲,我国在数字化方面的规划和投入,都是希望能在这块形成类似于汽车、纺织、铁路运输等产业,解决各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十四五规划将开源写入,也是产业的需要,一个更宏观的思考和规划。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举措,也是竞争的主要场地,更是创新的重要途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重要。

总结

谁对开源有需求?

这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参与了开源,将自己的时间、精力、热情献身于此,能获得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团体参与了开源,投入了金钱、各种资源,能获得什么?搭便车者/Taker肯定有需求,但是这是破坏者的行为,不应在此回答的范围内,我们应该如何阻止这样的行为。

开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生产方式,能让人/组织获得希望获得的,采用何种方法论,遵循何种规则,依据什么样的文化来行事,这些都是被需要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建立在个人对开源和现实世界的理解之上。这仍然没有解决我个人为什么不被需要的问题,继续探索中。

番外

这个问题肯定不止我一个人去思考过,于是我做了一个表单:一道关于开源简单的难题,各位看官也可以提交自己的想法。当然,按照「开源之道」,在您填完表单之后,还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