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所谓“正确的”开源?
Sun Feb 12, 2023 | 17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4 分钟 | 作者: 「开源之道」·适兕 |
精神分析传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往往透过一种棱镜看世界,这种棱镜就是指我们在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人眼中各不相同的形象。 ————Sheery Turkle 《重拾交谈》
缘起
时间久了,总是会遇到有人说:“以下是我对开源粗浅的见解,请大家指正。” 或者是“我是这么理解开源的,请专家不吝指点。”又或者是“他们搞得不够纯粹”。 撇开中华谦虚的美德不谈,这里面可能透露出来的是不确定、不自信,我们可能无法再往深里挖掘背后的观念和思想,但是,让笔者引起深思的是:“开源有所谓的正确或者是权威的开源吗?”
是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吗?我不知道,但是开源有没有标准、正确的做法,让人无所适从才是真的。
关于文化选择
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是不存在文化选择的,因为地理局限而将文化限定在局部范围内,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局部是没有选择的[1],随着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和世界贸易的崛起,人类开始大迁徙,开始对不同的文化有了考量,这个时候的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从小的烙印就像火车的扳道,选择了一种文化就一路走到底[2],更近一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似乎成为了人们的工具箱,入乡随俗,选择自己最佳可用的策略[2]。
作为人类,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生物意义上的,还是社会意义上,文化的演化也是人类重要的发展机制,[3] 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现代的繁荣,我们便会发现制度、技术、科学等的发展所依赖的基石就是文化,夸大其词的表达就是,文化决定一切。
开源作为一种文化
开源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个物体,也不是指具体的某个软件项目,甚至不是指代具体的某个组织,开源是一系列做事的方式,一系列做事的规则,一系列和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术语,也是一系列形成社会习俗的约定,更是一系列建立商业关系的信任机制,能够覆盖如此之多的表征,我们想到的词汇有:
- 哲学
- 原则
- 文化
无论是哪个,都是高度抽象,有极大解读空间的抽象词汇。而这也就决定了开源的丰富多样性:
- 项目代码的著作权声明许可有几千种,从极度宽松到极度互惠,细节到任何一个字符;
- 基于项目的共同体,作为人的组织,决策形式五花八门,从民主到独裁,涵盖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
- 为了可持续发展,利用一切可获得资源的方式:从接受捐赠到商业创新;
- 在激励方面,更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总归是件事情让人有理由去做;
- 人才选拔机制,更是让人摸不者头脑,甚至抛弃了国家精英式的做法:完全英雄不问出身,从实践中学习是强大的一面;
- 没有授权费用的特色,更是让世人迷惑不解,干脆将免费一次扣到了开源的头上;
- 开源又是无处不在的,成了塑造现代数字经济的中流砥柱,让任何企业和组织都惊掉了下巴,不论曾经做过何种抵制;
- 由于其在软件方面的巨大成功,有人开始试图将这种方式移植到其它领域:从硬件到制药,但都没有取得软件的成绩;
- 开源的表象就是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云原生编排等,以至于如果不是从技术视角看的话,很容易被它的成绩所欺骗;
我们可以回顾历史,有哪个词汇可以如此的迷人?可以有世界般的海纳百川去容下如此多的人类活动。[4]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文的立意上来了,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路径中,还有所谓的正确/错误之分吗?或者是正宗/纯粹之归类吗?或者说有统一的权威机构来认证开源吗?
如何在开源世界中做事
虽然我们否定了:在开源世界中做事有正确/错误,这个命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某些事情被值得鼓励,或者是某些行为不被值得倡导。我们应该寻找合适的的路径,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本来的目的是让软件项目能够成功的构建起来,并且可持续的发展,最大程度上让更多人受益。
参考资料
- 《文化的解释》,[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译林出版社,2014-8
- 《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陈纯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
- 《文化性动物: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罗伊· F.鲍迈斯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
- 《开源之迷》,适兕,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