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源,决定于对开源的认识 ———— 《OpenSources:来自开源革命的呼声》书评

随着人类对于神经学、心理学等的掌握,开始破解人类心智的秘密了,人所做的每个选择、决定,都是和自我的心理、掌握的知识、外部的环境等休戚相关的。开源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软件开发方式?还是一种授权许可模式?一种商业模式?一种道德取向?还是一种进化选择?这都取决于你自身 ————本文的看官。

Thu Oct 24, 2019 | 7700 Words | 大约需要阅读 16 分钟 | |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 anonymous

开源之道2019图书共读历史书评

过去三个季度的导读与书评:

开源之道图书共读短评

红帽创始人在书中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人指望能以自由软件容易的赚到钱。尽管用自由软件赚钱是富有挑战的,但并不比用专有版权的软件赚钱更艰巨。事实上,你用自由软件赚钱如同你用专有版权的软件一样:建造一个好的产品,运用技巧和想象力开拓市场,照顾好你的客户,从而建立起一个代表着质量和服务的品牌。”这才是红帽今天这么成功的原因。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巨大的市场迎来了基础软件发展的诱人机遇,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建造一个好的产品相对容易的多,真正挑战的是如何运用技巧和想象力开拓市场,并建立起一个值得信任的品牌!这些功夫是需要跟外企好好学习的,比如这个被340亿美金收购的公司—红帽! ———— 富麦科技创始人兼CEO 龚仪

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错过本书!开源的革命能够走到今天,这些创始人的思想表达至关重要! ———— 适兕 开源之道图书共读发起人

文章内容提要及作者介绍

卷首语以及编辑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些编辑:

  • Chris DiBona

自从1995年开始使用Linux。他在Linux社团中非常活跃。他志愿做过Linux International 的Webmaster并作为Linux国际授权开发基金会的协调人。作为VA研究Linux系统http://www.varesearch. com)的市场主管,Chris深感自豪。同时他也是Silicaon Valley Linux Users Group(全球最大的Linux用户组,网址是http://www.svlug.org)的副总裁。

除了参加Linux活动外,他的文章和书籍也被刊登在《The Vienna Times》、《Linux Journal》、《Tech Week》、《Boot Magazine》(现在称之为《Maximum PC》)和一些网络出版物上。另外,他还在《Terrorist Profile Weekly》做过两年的编辑,这是一份有20000订户的地理政治周刊。

他的个人网页见http://www.dibona.com,电子邮件地址是chris@dibona.com。

  • Sam Ockman

是Penguin Computing的总裁,该公司致力于配置和建立Linux系统。他也是LINC、International Linux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的主席,后者合并到LinuxWorld。Sam是Linux安装和配置方面的专家,同时也精通Perl,并在California大学Berkeley分校任校。他也是Silicon Valley和Bay Area Linux User groups的合作发言人。Sam已经编辑过有关Unix和Perl方面的书籍,并为一些月刊撰写有关Linux方面的文章。他毕业于Stanford大学,获得过计算机系统工程和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学位。Sam为之骄傲的是在Standford期间曾因在话剧中的成功演出而获得过Ram’s Head Dorthea大奖中最佳演员称号。

  • Mark Stone

自Linux内核1.0.8版发布后,就将其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使用。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他的第一个大规模的程序:一个用于PDP-1170的Algo1编译器。目前他更愿意使用脚本语言编程。他最喜欢的脚本语言是Tcl。 现在,Mark是O’Reilly开源软件丛书的编辑。在加入出版界之前,他是一名哲学教授,并且从Rochester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学院工作期间,他研究混沌理论和科学哲学。所以在很多方面,他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本书的编辑们,后来都做出了不小的功绩,例如Chris DiBona 后来加入了Google,为GSoC、Google开源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暂且不表,重点是他们撰写的卷首语,该卷首语写的是回肠荡气、纵横捭阖,将开源提升到了科学研究的角度,从最根本的理论上论证软件开源的合理性。如果你认为谈到科学这样宏大的主题有点扯,不妨读读此文来提升一下自己的格局,毕竟有些时候,能理解科学研究的人毕竟在于少数。

Eric S Raymond 与黑客简史和复仇

Raymond 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他的这两篇作品也同样收录在我们七月份的共读《大教堂与集市》,愿意回忆的可以移步: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三重境界 ———— 《大教堂与集市》读后感 去了解人类学角度的开源,人类世界的精彩与丰富。

Berkeky Unix的20年历史

有的时候,我以为理解开源,先要从法律开始学起来,这一点笔者也在国内一些法律的同仁身上获得了验证,因为与其说现代的商业史,还不如说是法律的壮大和诉讼史,在美国,商业天才们彼此争夺市场的历史,同时也让律师成为一个行当,相应的产业也冉冉升起。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引用了一句谚语:

一个城市养不活一个律师,但常常能养活两个。

Berkeky Unix的发展,从AT&T商业化,到BSD 各种诉讼的法律史,更加胜于它们的技术史。

IETF 与开源

学习是发展的一种方法,但……起教育作用的过程并不在于获得一套工具,它是一个学习人类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绝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必定是不断前进的。 ———— 约翰.杜威

软件的开放源代码随着众多人的努力将之慢慢清晰明白的表现出来之后,再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或许可以称之为是灵感的成绩,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开放文档编写绝对是先驱,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科学的成就是非常讲究继承和发扬的,而不是凭空自研出来的,这套说辞无异于蒙上眼睛原地推磨的驴。

IETF 也为后来的非营利性的中立的开源软件基金会提供了非常好的灵感和组织方式,无论是今天如日中天的Linux基金会,还是毫不逊色的Apache基金会,如果没有IETF 这样早年的由科学工作者们组成的标准协会,其实也不难想象可能的处境,因为中国大陆至今没有这样一个组织出现。

GNU 操作系统和自由软件基金会

是的,你的眼睛没错,在讲开源的一本书里出现了Richard Stallman的文章,其实后来开源组织还给Stallman颁发了一个开源的奖项,但是他当众嘲讽了开源的做法,自那以后,开源渐渐的远离了Stallman。

这仍然体现了开源哲学当中必须坚守的一条原则:多样性,而多样性和民主化可能是自由软件组织中最为欠缺的,在本文中,也更多强调了自由软件在道德上的纯粹,而对开源说了“不”!

热心的看官,请仔细品鉴此文所表达的意见,然后对比一下这20多年来发生的事情。体会一下演进的过程!

Cygnus解决方案的未来

编译器的商业化历程,研究开源的,可能不会对某ICT巨头开源编译器的轰动的大事件,那么不妨读读这篇Cygnus创始人撰写的文章,如何将自由软件的可持续性合理的商业化,在功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时候,或许性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锁定客户的选项。

开源的软件工程

开源项目究竟有没有软件工程?教科书上讲的、各个坊间的实践、大企业的推广这些内容在开源中还生效吗?当然生效,不过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

在现代管理制度诞生之日起,尝试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主动性、沟通与协作等问题,而这些在开源的Community来说是天然不存在的,或者说绝大多数都是自愿的去做的,这就为软件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没有了可以预测和衡量的内容,该如何着手?

这是至今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该文的作者不过是把开源项目的变现按照旧的方式理解罢了。

Linux:剑走偏锋

该文出自Linux和Git的创始人Linus之手,虽然他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证kernel技术的合理性,但是本文的精华仍然在于kernel的开发模式和Linus的务实特性。

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不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民主化,Linus有没有机会参与到开发操作系统内核这样的事情之上?要知道,这些都是那些名校的教书、ACM会员、科学家、大公司之类才去做的事情,而Linus 所采取的一种态度,非常贴近于美国盛行的实用主义,即詹姆斯、杜威所开创的哲学流派。赢得了民心、赢得了信任、建设出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Community,这里我就引用一下实用主义的一小段内容:

如果我们回到几百年以前,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实际上被垄断了的。占有知识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问题,知识是一个阶级问题。这是社会条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民众没有能够用来获得知识的任何手段。知识都包含在手稿里,人们无从一见,对于这些手稿,充其量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利用,而且还要经过长期的辛苦的准备,有知识的高级僧侣看守着真理的宝库,并在严格的限制下把知识少量地施舍给民众,这些僧侣阶级就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必然表现,但是工业革命的直接结果…….使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印刷术发明了,它又被商品化了,书籍、杂志、报纸成倍增加,价格也降低了。由于有了火车和电报,……知识在到处传播,从今以后,一个特有的知识阶级不可能再有了。那时一个时代错误。知识不再是一种凝结不动的固体,它已经液化了。它正随着各种社会思潮汹涌奔流。

释手的哲学:红帽的创业灵魂

开源之道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探索红帽商业模式最初的灵感来源,讲述的就是本文的作者Bob Young的故事,这篇文章同样阐述的是作者作为红帽的创始人的一些决策和思考,从哪里来的灵感等。

笔者是强烈建议看官多读几遍本文的,要深深的体会一下Bob Young对于控制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锁定用户作为软件商业模式最为有效的手段,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控制所有事,尤其不想把命门交给别人(想想为什么现在所有公司都在雇佣软件开发者,就是这个道理了。),那么软件的特性,尤其是所有公司都会用到的基础设施软件,如操作系统,一定是希望自身不要被控制的,那么基于开源的方案必然是这一类人的选择,而且还有价格的优势。

红帽是开源企业中的领导者,25年之后,这些哲学和原则深深的影响着这家公司的走向。

Perl 创始人的世界观

Larry Well 是一名奇才,在语言方面的造诣达到了很少人可以达到的巅峰。他开发了Perl语言,撰写了Patch和diff程序,后者是开发协作的基本工具,现代的软件开发的根本基石。当然,他更多的是从沟通和语言方面来阐述开源的哲学意义的,例如:“总是更多的方法可以试试的”。

语言天生是解决沟通问题的,你很难想象不能说同一种语言的人该如何沟通?似乎潜在的涵义就是:开发者之间如果不能看到代码,那么他们之间给如何配合了呢?最重要的是代码从未停止过演进。

开源作为业务战略

来自Apache web服务的联合创始人 Brian Behlendorf的佳作,这可能是较多人们认可的一个主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喜欢看到实际的案例,开源在商业或业务上的战略,有Google 的 Android、Chrome,Apple 的CUPS 等等,然后,回到20年前谈这个战略的话,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先例的话,你怎么想?

平台思维、供应链思维、人才战略、文化思考、技术的本质、商业因素,统统这些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将开源提升为战略的高度。离开任何一项都难以成功,而开源却可以在其中涵盖多种因素,只要你愿意去做,是有很大几率可以成功的。所以,看官您是想利用开源来达成自己公司的商业战略的话,那么你可能需要理解开源的本质,并结合通常的知识,来形成一条道路来。切忌盲人摸象的做法,将开源看为简单的事情。

开放源代码的定义

本文的作者是开源之道曾经专门撰文介绍过的:Bruce Perens,向全世界宣布“开源”的人,本文是其将OSI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以及阐述开放源代码促进会的建立。当然最重要是对“开放源代码”的定义!

硬件、软件、信息件

Tim O’rielly 对于开源的推动和组织贡献颇大,其实他在开源之前定义过一个名称:freeware,试图从free software区分出来,但是很明显这个没有生效,他还甚至发明infoware这样的接近互联网的早期诠释。总而言之,O’rielly是成功的组织者、IT科技的积极推动者,读他的文章、听他的演讲总是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Tim的演讲,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他的书籍。

源码的释放之路

本文是Netscape的员工,也是Mozilla的源码贡献者的文章,详细阐述了一款闭源的商业产品如何开源的过程,其实不是代码本身,而是所有人的思维方式、观念、以及文化上的转变,当然也有一些法律上的考虑,比如重新定义许可证,成立独立的基金会之类的思路,Mozilla 仍然是值得肯定的组织,走过的路、趟过的坑,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附录:Tanenbaum-Torvalds 的争论

建立权威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听到自己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辛勤成果是错误的,当某种挑战出现时,绝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对抗,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体制、文化、社会机制、习惯法等来帮忙,分辨是非,公正的讨论,彼此不服就交给时间,这也是近代科学的优势。附录的这份邮件摘抄非常的有意思,技术上主要是集中在操作系统的微内核和宏内核之争,以及可移植性的争论,历史已经证明这其中的差异,笔者就不多说了。笔者主要是集中讨论一下Tanenbaum探讨技术之外的挖苦之意,甚至有威胁的味道:如果linus是我的学生,你连毕业都不可能。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的某所高校会是什么样子?要知道这是一个崇尚权威的历史悠久的国家。

开源之道点评

2019 在软件圈内,恐怕没有那个词汇能够胜过“开源”的了,但是,依然体现人类在沟通方面的乏力,那么你遇到的每个人、看到的每篇关于开源的文章、商业公司的大肆宣传、各种研讨会的讨论等等,和你所认识的,心中所想到的开源是一致的吗?答案恐怕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和你想的一样,没错,除了开源项目本身的蓬勃发展之外,其它的一切都在探索中、争执中,并没有像具体的代码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的明确无误。

请允许笔者借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拿我们人本身来说吧,单单就社会属性来说,因为生物属性、物理属性之类的将展开无边无际的讨论,一个人身上会体现出很多的属性来:公司职员、运动爱好者、书法协会会员、学术机构会员、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社交属性,和展现出不同的生存技能,或幽默风趣、沉默是金、热心助人、精神抖擞、忠实可靠……. 你如何去了解一个人?从哪个切入点都可以,但是想了解全面,就得几乎接触其所有面,甚至是这个人的作品:书籍、文章、艺术品、特长技能展现、谈吐、处理事情、如何搭讪等等。君不见书架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名人传记是如何而来的?成功的(商人、演员、运动员、科学家、作家、学者……)展现出立体的丰富的人生。

谈到这里,让我想起来我正在完成的一个任务:开源之道的诠释,我做了我难以胜任的事情,试图将立体的、更加全面的开源呈现给大家,现在不过是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正在无穷无尽的让我不断的探索 ———— 从理性的阶梯到人内心深处的微妙抉择,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野和历程。那么这个文集恰好就是如此完美的诠释了开源,即使是在最初的先锋、创始人们那里也是一个不能完全确定一致的,而是其本身就是 开放的、多元的、动态发展的

天才般的组织者Tim O’Reilly 竟然促成了那次开源峰会,而编辑们也收集了如此众多的文章,并合并结集出版,兼容并包!实乃经典也!

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当下的圈内,不同的人对于开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里就不妨列举一些本土常见的现象:

开源仅仅只是PR

开源之道曾经翻译过Deirdré Straughan如何为开源项目做市场,但是将开源当成常见的产品来进行PR,言过其实,这其实是有蛮大问题的,一来开源Community的受众并不在那些常见的资讯类媒体,二来对于开源项目本身来说并无多大裨益。但是,如果你和那些做PR的人聊天的话,确实他们也就认为开源就是PR,就是搞搞活动、展台、撰写媒体稿件。要不然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了,更何况公司的考核就是传统意义上市场的ROI。

对于这点笔者是非常理解的,因为不能理解到开源的实质,就会把一些表象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来理解,这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已经是证明了的,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是花了近十几年的时间来探索,经历过非常多的失败才明白过来的。

不过,PR有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ROI会在较为短的时间内有所反馈,有一些我知道的公司,因为PR的效果差,就放弃了开源,认为开源是烧钱的事情。然后就会逼着他们继续探索新的路径。对于正在PR路上的朋友和公司,我只能说:Good Luck!

开源是一种信仰

可能是越是缺什么,就整天叫喊着要什么,犹如电影《world war of Z》中病毒科学家所说:

Mother Nature is a serial killer. No one’s better. More creative. But like all serial killers,she can’t help the urge to want to get caught.

……

Sometimes the thing you thought was the most brutal aspect of the virus, turns out to be the chink in its armor. And she loves disguising her weaknesses as strengths.

开源是解决这个世界上诸多问题的一种方式,自身也有非常多的缺点,犹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形式一样,超长的决策链、莫衷一是的探讨、各种拖沓、搭便车者横行、道德绑架者比比皆是……但是她也有一些优点:更民主的准入门槛、欢迎任何人参与、多样性决定多面的思考、事实上的标准、更好的协作和沟通方式…….如果她是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她可能需要带上一些乌托邦的属性,恍如人类理性的彼岸,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群体上更加的健壮和创新。

在现实中,谈开源是信仰的人,笔者是几乎没有遇到过能够正确诠释开源本质的人,反倒是欺世盗名者不少,借着开源的名义哄骗一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年轻人非常的多。

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将一篇好的书评变为批判的声音,开源之道更多的职责应该是帮助大家厘清这些表象,让大家理解本质,进而让开源走的更远,孵化出更多优秀的项目和作品,让全人类都可以享受这样的成果。本书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需要你去细细的品味!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均是在计算机界做出非常了不起的成绩的人!

总结一句话,回应一下本书评的标题,认知决定人们的视野和决策,开源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更像是一种原则上的指南,而不是什么具体的工具、制度、方法,它甚至都没有所谓的选拔机制(比如高考之类的),所以越发的体现了它的动态、发展、多元,你如何认识开源,你心目中开源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达成什么,取决于你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路径,那么它最后就是一个什么样子,全凭你自己决定,一如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