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文化

有没有所谓“正确的”开源?

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一切都能量化,似乎一切皆可预料,从天气到人生,文化似乎也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于是就让人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现在所作的事情是对的吗?即使在开源的选择上,也有人会怀疑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这么想?是因为统一观念的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开源,一场观念的颠覆历程

适兕会在交流中经常提及观念决定行动的说法,在开源的世界里,认为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就会做出对应的行动,犹如现实生活中是否遵纪守法,友善待人是一个道理,在开源的世界做事,取决于人们对开源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这里的约定俗成、文化价值观、法律经济秩序、亲力亲为、财产分配等等的认知,一个抱着破坏心态的人,断然是不会成为开源的中坚力量的。

抱着进大厂的态度参与开源,有什么问题?

OSCAR 2022 可信开源大会文化分论坛预告篇,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即将在会上分享Python PEP之道的大妈,来和大家谈谈为什么拥抱和参与开源需要文化的指导,或者在大妈的眼里,开源究竟有啥文化需要学习和遵守?或者干脆说参与开源需要了解文化吗?无论任何时候,多了解一些意义,总是受益的。

文化的落地与冲突解决 —— COSCon'22 开源文化主题

「开源之道」·适兕非常荣幸的能够出品COSCon'22「开源·文化」分论坛,随着开源被主流的接受,越来越多的公司、个人参与进来,大家也开始寻找集体行动的逻辑最为根本的内容:文化的重要性。这么看来,关注文化的重要作用仍然是站在前沿,关注未来动态的先行者与布道者。

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工程师文化 —— OSCAR 2022 开源文化分会场

「开源之道」非常荣幸的能够在2022继续以协办的方式参与到中国信通院OSCAR可信开源大会中,适兕将策划和出品两个分论坛,文化是其中之一,这次我们继续解构开源文化 —— 细分到具体的最实用当中!当然,按照一贯的原则:文化是作用工具箱存在的,尤其是在开源的世界,我们并不会要求主体,而是希望主体能在开源的世界里学习和实践开源的优势:让世界进步和繁荣。

我们常说的开源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毫无疑问是拥抱和发展开源的必要,作为一种人类协作的典范,开源是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的,我们可能无法证明在其它文化无法产生和发展开源,但是我们能够从现有的开源项目中找到有效的可贵的正向的文化,比如保持源代码开放。本文试图给读者一个大概的轮廓。

开源:一场无限的游戏

常常会听说开源胜利了,其实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开源没有胜利,只是在不断的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为优雅的说法——嵌入,镶嵌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开源根本就不在意成功,而在乎的是一直开源下去,不断的让其所结成的累累硕果服务于人类,在无尽的未来,仍然继续。

开源共同体在本土的可能发展路径:一次开源文化的思想实验

思想无禁区,面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方法论,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的开源,在本土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那么从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路径出发,尝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做做思想上的实验,看看有没有突破的可能性,以及给更多人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拥抱开源真正的要义:那些计算机技术之外的技术

没有开源文化的支撑,企业拥抱开源就是一句口号,就是空谈。为什么这么说呢?需要从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动态性、开放性和进化性来说起,如果仅仅是利用上游的成果,其实也仅仅是利用了开源的副产品——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决定论——而已,真正想利用开源的创新、普适,唯有需要拥抱文化才是获得真经的方式。

打造归属感的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现在我们应该有开源共同体了,而不是那个人人言必称的开源社区,所谓之社区,乃居民、政治单位是也,就项目而言,是贬义的、空洞的。Open Source Community 该回到它本来应该的位置了!

从科学的开放精神来看开源

经常听到人们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享受的是西方科学400年的成就,那么这400年是如何而来的呢?不妨我们看看英国皇家学会,从1660年代开始,如何在科学共同体中做出辉煌而伟大的成绩的,比如牛顿!

不一定非得同步做决策:远程团队成功的秘诀

’玻璃心’恐怕是参与开源的最大障碍了,这和人的心理成熟度和日常收到的教养有很大的关系,具有超强同理心的人会很快适应这点,而缺乏这点就会难以接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全球式的协作模式,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软件项目的成功印证了这点,所以要理性的克服这一点,尤其是适应远程办公的时候。

为什么说企业采用开源的阻力来自工程师?

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采用开源会失败?失败的是如此彻底,以至于连一丁点的翻身机会都找不到。利用开源做商业版本的、利用开源做项目的、利用开源做教育的、利用开源做社区的、利用开源做会议的......围绕某个开源项目或技术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大多以宣告失败而告终。从欧美先进国家的一片创新与革新的面貌不同的是,本土依旧在拾人牙慧为主,并没有发展出相对应的生态。

为什么基于成功的开源项目的商业产品会失败?

这是我过去几年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呼吁老板的命题,现在仍然是,只不过现在的角色换为一个没有厉害关系的第三方。但是一直没能系统的总结出理论去说服,虽然能够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时间也无须太长,2-3年就可以。就在前不久的一个失眠之夜,盘算着在社区分享点什么,于是突然之间就将题目中的几条给很清晰的出现在了脑海。那么我就以演讲的节奏将它们迅速的记了下来。但是,要给社区做演讲,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有机会参加一次OSCON大会,大约在国内是没什么机会了,除非开放云精选有势力了组织关于文化的活动。这样过去差不多有一周多了,每每想起来,就忍不住的去想,所以干脆就写篇blog,将那些想法诉诸于文字。

开源的成功理应是什么样子?

或许你会想到现有的开源项目如Linux、Android、OpenStack之类的,但是具体让你描述的话,可以衡量的事项,你是否能够准确的形容出来呢?或者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些许灵感。

开放的 Apache 究竟有多开放?

治理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开源20多年了,本土没有相应的基金会存在?商业性质浓厚的Linux基金会和OpenStack基金会以搞会议的形式搞得国人“高潮”不断,而默默的Apache基金会,以提倡独立的个人文化能否落地生根是个大问题。

开放源代码定义之历史篇

让我们试着回到1998年2月之前,即”开源“这个词汇出现之前,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也说明下没有任何事情是凭空产生的。

开源20岁了,是该庆祝一下了

能够活在开源的时代毫无疑问是幸运的,开源已经20岁了,开源成就了许多人,也是我们现在数字时代的中流砥柱。它的存在和发展意义值得你我去深思和挖掘。

Linux内核开发者是如何协作的——用实际数据说话

作为开源项目中,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庞大的Linux内核,如此多的开发者究竟是如何组织的?即使是自发,也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力。是的,Linux不仅仅是作为软件工程值得人们去研究,它本身就是人类协作的奇迹。本文是在读美女博士Dawn Foster亲历Linux内核开发,所研究和总结的内容。将会是她的博士论文。值得你了解。

开源软件项目的“上游优先”解惑

有数不清的开源软件项目正在变得强大,强大到任何独立的公司都难以承担的地位,如Linux、Hadoop生态等,无论从公司赢利的角度,还是个人成长的视野,以上游为优先参与和贡献都是上上策,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

Linux 内核开发报告2017版

正如文中所说,Linux 内核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值得研究的对象,社会、人文、协作、工程、管理、技术本身等等。如此看来,这是人类非常了不起的创造!值得上帝为之惊叹!令所人赞扬、尊敬的工程。

归零心态,参与开源

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方可能有所成,开源也一样,开源甚至要求更高,不仅是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内心、决心,并能够和人们友好的相处。

在你的项目开源之前应该确认的几件事

最近总是看到很多项目开源的信息,但是仔细一读,发觉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比如XX开源深度学习框架、XX开源手机客户端数据库等等。仅仅是在GitHub开放了代码而已。其它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作为内行的你来说,是否有点痛心疾首?开源真的就没有方法论可言了?

大多数成功的开源项目都是用钱砸出来的,你信吗?

布道开源多年,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你让我的软件开源了,我该如何赚钱?或者是你让我贡献给上游,我没有那么多余的钱啊,我有心无力。直觉看起来,开源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般和金钱对立。其实,绝大多数人都错了,这是违反直觉的。开源的代码确实是工程的重要部分,但是它没法交易。但是又必须投入,产出往往更高,相比于闭门造车,更能节省成本。

东方文化与技术社区

这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文化积淀非常的丰厚。但是近代遭遇了发展瓶颈,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200 年以来一直处于落后、尴尬境地。著名的科学史著作者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其实同样开源社区在本土发展也是异常之式微,当然项目也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甚至是本地的用户组也几乎都是赶时髦?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试图从文化、氛围、环境、个人等因素来寻找原因,并尝试找到对应的办法。 秘方文化、小国寡民、科学的曲解...... 等文化现象,似乎奠定了与开源、社群无关,该如何应对?

内部开源系列之二 —— 经典案例

距离上次InnerSource介绍篇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了,InnerSource 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多数人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可能和本土不重视科学本身有关,更多的关注的是某个项目本身,这本是舍本逐末的事情。赛先生何时再来?

为何开发人员对开源青睐有加? ————从匠人的“留名”自我意识说起

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很多人无法理解开源的成功,甚至有很多利用开源项目的公司,也无法理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开发人员本身的关怀。以作坊式的秘方文化为圭臬,不仅毁了员工本身,自家的路也是越走越窄。本文尝试从开发人员本身的角度,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何人们愿意加入开源大潮。

社区胜过代码:如何建设一个成功的软件项目(视频推荐)

在《The Art of Community》一书中,Jono Bacon详细的讨论了关于社区的一切,从经济学原理、人性、社会学基础、到激励、奖励、形式、约束,总而言之,是希望人们能够参与到开源的项目当中,代码与社区,一样都不可或缺。但是,有人过度的重视代码而忽略社区的存在,从而犯了很多的错误,走过很多的弯路。这下好了,听听自身社区经理论道——社区胜过代码!

开源软件是开放式创新的最佳注解

深受”秘方“文化洗礼的国人,再加上共产主义的破灭,对于开源软件始终处于莫名其妙的误解之中。有鸵鸟式的‘拿来主义’、有泼皮式的‘流氓形态’、有厚颜无耻的独立IP型、有挂羊头卖狗肉式的伪装型等等不一而足,可谓是千奇百怪,丑态百出。本文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开源软件能够成功的背后因素。如果能够正本清源,让世人认识到开源的本质的话,也算是一件颇欣慰的事。

开源之道与开源之术

道与术,道是禁忌,术易伪装和变化。该如何取舍?开源,从亚文化上升到主流,撑起世界科技发展的鼎力支柱,背后究竟是何道理?是否正如著名人文学者福山所表达的,开源是否将是软件历史的终结,软件开发的最后的方式?